今天是
期刊信息

刊名:建筑与装饰
曾用名:家饰;
主办: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
主管: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
ISSN:1009-699X
CN:12-1327/TS
语言:中文
周期:旬刊
影响因子:0
被引频次:530
期刊分类:时尚生活
期刊热词:
建筑工程,施工技术,建筑,施工管理,建筑设计,建筑施工,BIM技术,工程造价,高层建筑,房屋建筑,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意(2)

来源:建筑与装饰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23 13:20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二、诗歌“建筑意”的美学追求 “诗歌视建筑为文本,将观赏者看成意义的构造者,那么建筑意就与诗的意境一样,通过使用者和观赏者自身参与,才能

二、诗歌“建筑意”的美学追求

“诗歌视建筑为文本,将观赏者看成意义的构造者,那么建筑意就与诗的意境一样,通过使用者和观赏者自身参与,才能凝聚成客体中的‘建筑意’”[5]。当然,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也加入建筑师个人的意识和创作思想,附加在诗歌意象中,凝聚成林诗中的建筑意。

(一)流动的建筑意象

诗要在描绘物体美时还能和其他艺术争胜,就需化静止的美为动态的媚,这正是绘画里常用的艺术手法—“静物写生”。林诗的建筑意,多表现为意象及其诸要素的有序组合,呈现给读者以画面的直观性,让读者通过可追踪的意象去体味潜藏其中的意蕴。“静物写生”这一艺术手法在林徽因的诗歌中贯彻地较为明显。

林徽因诗歌中有直接以建筑意象为题的篇章,如《桥》《城楼上》《静院》《古城春景》《茶铺》《小楼》《桥》《对北门街园子》等。诗作中也常常出现对建筑意象的细致描绘,如城楼、古墓、短墙、深院、石桥、栏杆、高塔、回廊等常入诗篇,作为文学意义上的暗示或日常生活中风景的隐喻。以建筑为题的诗歌《小楼》中,张大爹是诗人逃难时旅居南方时处所的邻居,诗人用建筑师的眼光在谱写诗歌中的建筑意,再现了小楼所见证的情景,并用诗意的情怀来摇摆建筑意象,营造了宁静、淡远、与世无争的脱俗意境。《静院》中那离离落落的“院子”、背耸着的黑色“屋脊”、歪斜着快要倒掉的“栏杆”,《城楼上》唱长歌的“古墓”、野鸭子游过的“护城河”,或是《对北门街园子》那草花烂漫却不曾惊醒的“小园”等等,种种意象,都是诗人从心上摘取的风景,依然跳动着生气,孕育着生命。

(二)和谐的色彩和线条

林徽因借助绘画、建筑中的色彩入诗,为诗歌增添一份春意盎然的趣味。诗人用文字的形式来为风景调色,借助清晰的色彩词引发读者更深刻的联想性。《古城春景》中那“黑烟笼罩下的古城楼,/泥黄沙弥漫的白洋灰街沿,/蓝布棉帘子挂上的老店门槛,/古老翡翠色的拐杖,/来支撑那红鲜的冰糖葫芦” 。诗中多是冷色调如浓黑、嫩灰、旧蓝,给人荒凉、压抑和失落的感受。一方面突显了林徽因笔下古城建筑物的年代之久远,物件之暗淡破败,反映了古典文化受尽冷落的现象;另一方面也反映时代变革时期,新旧潮流冲撞,时人追新弃古的鲜明对比,让人反思。《灵感》里的“鲜妍花、彩霞色的凤凰栏杆”,《去春》中“孔雀绿的园门”,《古城黄昏》里“黄金的殿顶”,和《十一月的小村》里“青烟色的乡村、白沙一片的茅屋、山坳处一面黄土墙”等有色的建筑,色彩华美,意境非凡,既是建筑入了诗意,又是诗中缭绕着“建筑意”。

林徽因以建筑师的美学眼光,为诗歌中种种意象着色。诗中大量运用色彩的描绘,如《城楼上》那“红火的山窝、极蓝的湖心、绿草彩花间的古墓”,《山中》那“紫色山头、短白房舍、丹红曾翠”,《静院》里“黑色的屋脊、粉黄色枝头”;又如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》里“雪化后那片鹅黄、初放芽的绿、莲池的净白”,《那一晚》“白茫茫的江岸、红花儿黄花儿”。其他诗歌中还有僵黑的夜、青黛的山、透明的庄严,青烟色的枯枝细影等,颜色同颜色的交变,层次分明、充满立体感。

线条是构成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于建筑师而言,线条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。林徽因在诗歌当中融入了建筑的元素,字里行间也透露着线条美。《深笑》中诗人将“笑”的圆转喻为串串明珠,将“笑”的灵动喻为高耸的百层铁塔,再装饰以明珠闪耀、雀鸟合鸣,将听觉巧妙地转化为视觉,线条隐现。《中夜钟声》诗歌的意象随钟声的震荡左右摇摆,诗形也随声波的扩散发生变形。全诗从横向看,是时间的流动,一圈一圈蔓延的声响,呈现年轮式的线条美;从纵向看,是空间的转动,像染色体纠缠翻滚,轻重摇曳,呈现阶梯式的线条美。

三、诗人的建筑情缘

诗人与建筑的情缘,一是体现在林徽因有一种建筑情结,二是林徽因受建筑影响,自身浸染了一种建筑性情,这种情缘与林诗中建筑意的形成和加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(一)建筑情结开启“建筑意”模式

适时“中华民国”,建筑在当时还不能称之为建筑,中国人此前也从不把建筑当一门科学,只当营造,当匠人,所以民国时期的建筑学还属于拓荒的领域。

文章来源:《建筑与装饰》 网址: http://www.jzyzszzs.cn/qikandaodu/2021/0223/1072.html

上一篇:客家文化在川北民居建设中的体现和影响以仪陇
下一篇:以三人物视角观红楼